最緊張時 懂放鬆就佔上風
|
![]() |
‧喬希.維茲勤 2009/10/25 |
![]() |
![]() |
![]() |
【前言】
作者是西洋棋王& 太極拳王(8次全美西洋棋冠軍 + 世界西洋棋亞軍 + 21次全美太極冠軍及世界冠軍)。本身就是「學習高手」,極具說服力。 最緊張時 懂放鬆就佔上風 隔天早上,戴夫和羅爾向我介紹該中心的壓力與復原概念。LGE的生理學家發現,近幾年來,在所有領域表現出眾的翹楚,幾乎都會運用這個概念。能夠在不活動 的短暫片刻徹底放鬆的選手,多半都能在戰況激烈緊繃時撐到最後。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看到藍道和山普拉斯等網球名將不論上一球打得是好是壞,遇到短暫空檔, 都會做出調整球拍這樣和緩的動作,但同時他們的對手卻可能為了一句誤判而怒火中燒,或因興奮激動而握拳叫好。而高爾夫名將老虎伍茲,帶著閒適而不失專注的 眼神,慢慢走向下一個發球點。還記得麥可‧喬丹坐在場邊,肩上披著毛巾,在重新下場前的短短兩分鐘完全放鬆的模樣;哪怕球場內的公牛隊友需要他支援,他仍 能一派輕鬆地休息片刻。他的恢復時間之短,遠超過我所見過的其他運動員。吉姆告訴我,他第一次在自己身上發現這個休息模式的經驗。當時吉姆還是個熱血沸騰 的年輕球員,常常在輪到己方防守的時候為場內隊友賣力加油。但是到LGE接受第一回合訓練後,他發現,如果在場邊休息時能放鬆下來,完全不要去看對手怎麼 進攻戰略,隨後在場上的表現就有明顯改善。不要想那麼多,下一回上場更敏銳。 這麼說來,我不必在西洋棋局進行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高度集中精神,真是輕鬆得多。輪到對方出手時,我的心態及做法和以前大不相同。以前的我即使是對方出招 時,仍然時刻不敢放鬆;而現在我學著稍微釋放壓力。我或許會用抽象的方式去思考布局,甚至會起身離開棋桌,喝喝水、洗把臉。等我的對手走了一步棋,我帶著 煥然一新的活力回到棋桌邊應戰。經過這種心態上的調整,我很快發現自己的表現有了進步。 接下來的幾個月,我更能掌握思考過程的品質,也發現如果我在棋桌上思考時間超過十四分鐘,我的思考就會不斷重複而且失去精準。注意到這種情況後,我學會監 測自己的思考效率。如果思考開始失去效率,我會暫時把問題拋開,恢復一下精神,再重新回到棋桌上。到後來,面對複雜的棋局時,我可以全神貫注地深入思考三 十至四十分鐘。短暫的放鬆,讓我走更長遠的路。 LGE以科學方法研究如何集中以及放鬆精神。研究人員發現,不論在哪個領域,復原的工夫做得越好,就越能在壓力下發揮毅力與潛力。這項體認是很好的起點。 但我們要如何學習放空?NBA季後賽的延長賽緊要關頭,球員站在罰球線的當下,或是在足以影響職業生涯的簡報時刻,要當事人放空一切,說得輕鬆,做起來不 容易。這種情況下,正是身心相通的道理派上用場的時候。 LGE的健身教練教我在配有心跳監測器的健身腳踏車上做心血管間歇訓練。我的騎速必須要讓每分鐘轉速(RPM)保持在一○○以上,阻力強度必須在運動十分 鐘後讓心跳達到每分鐘一七○下。接著我降低阻力強度,輕鬆地騎一分鐘——我的心跳回到每分鐘一四四下左右。接下來,我再次調高阻力,心跳在一分鐘後再次升 高到每分鐘一七○下。接著我放鬆地騎一分鐘,然後才又再度加速……就這樣快慢相間、反覆不斷。我的身體與心智在奮力與放空間來回。隨著訓練的次數增加,我 的心跳所需的恢復時間也逐漸縮短。我的體能狀況越來越好,需要更高難度的運動量才能讓心跳加速,同時,讓心跳減緩所需的休息期時間也縮短。很快的,我的休 息間隔只需四十五秒,接下來卻能衝刺得更久。 這種體能調節訓練的神奇之處在於,才不過幾週時間,我發現自己參加棋賽時,很明顯地更容易在該專注時專注,該放鬆時放鬆。LGE的專業人員找出一項生理上 的關聯——心血管間歇訓練,對於快速釋放緊張壓力和恢復心理疲憊的能力,有深遠的影響。不僅如此,生理的興奮激動,往往使心智思考更清晰。有好幾次,我從 緊張萬分、連續攻防幾個鐘頭的棋賽中起身,走出比賽會場,衝刺個四、五十公尺或連爬六層樓梯,洗把臉再回到棋桌邊,頓時感到精神一振。 直到今天,我所有的體能訓練項目都環繞著各種形式的「壓力與復原」主題。例如,在重量訓練時,LGE的教練群教我要精準地監測每套動作之間的時間間隔,好 讓肌肉有足夠的時間恢復,同時又受到相當壓力去加快恢復的時間。當我開始這樣的間歇訓練時,如果我做三套每次十五下的臥舉,我在每套動作間停頓四十五秒。 如果舉重的重量增加,做三套每次十二下的臥舉,我在每一套之間的休息時間便需要五十秒;如果每套練習重複十下,那我需要五十五秒的間隔;如果我舉的重量更 重,做三套每次八下的練習,我會在間隔中停頓一分鐘。這個基準適用於一般的運動員體能訓練。只要固定訓練,假以時日,哪怕肌肉生成,必須拉高體力極限,休 息期也可以逐漸縮短。 這些年下來,我從身體或心理的疲勞復原的能力越來越好。雖然在西洋棋生涯中,這麼激烈的體能訓練似乎並非必要,但在武術訓練上,這種訓練的重要性則是不言 而喻——不論是在每個回合間的三十秒休息時間,或是每場對決長短不一的間隔中,能夠迅速恢復的選手,遠比生理或心理上還受到前一場比賽影響的選手更占上 風。從力學的層面來說,太極拳的真正威力來自由虛至空,或由柔至剛的爆發力。所以有很多時候,我都是在迅速的拳腳過招中,快速地在剎那間釋放所有的緊張。 到最後,藉由類似我在第十一章〈畫更小的圓〉所說明的漸進式訓練,恢復時間可以縮短到近乎一瞬間。一旦復原能力變得像是反射動作一樣,我們即使在最緊繃的 情勢下,也能利用這訓練有素的恢復力,為自己創造小小的喘息瞬間,短暫到連旁觀的觀眾都看不出來。 (本文轉載自喬希.維茲勤新書《學習的王道》,中文譯本由大塊文化出版) 【前言】
作者是西洋棋王& 太極拳王(8次全美西洋棋冠軍 + 世界西洋棋亞軍 + 21次全美太極冠軍及世界冠軍)。本身就是「學習高手」,極具說服力。 小孩子不該比輸贏? 一旦潛心投入西洋棋,便是持續不斷的挑戰。在我整個西洋棋生涯,父親和我不斷尋找比我略勝一籌的對手,因此即使我在分齡賽是常勝軍,平時輸棋卻是家常便 飯。我認為這一點很重要,幫助我對西洋棋維持健康的心態。雖然我肩負沉重壓力,但對西洋棋的熱情給我的激勵,遠遠超過對失敗的恐懼。回想起來,正是頭一次 贏得全國冠軍之前的慘敗經驗,使我勇於放手一搏。 這並不是說輸棋不會難過。我當然會難過。在西洋棋局落敗有某種特別痛苦的感受。在一場棋局裡,兩名棋手各自都使出戰術、策略、情感、生理和心靈上的看家本 領,與對手一較長短。棋手的腦力經歷了恐怖的考驗;我們竭盡心力,在極度專注好幾個小時後,整個人筋疲力竭,全身痠痛。在激烈的西洋棋賽程中,雙方氣勢時 有消長,還會發生失之毫釐的失誤、驚險萬分的脫困、創新的新意,和精準的反擊。當你的布局就快陷入險境時,感覺就像性命受到威脅。當你贏棋時,你覺得自己 捱過了一天;但當你輸棋時,會難受得簡直像有人硬生生挖出你的心丟在地上踐踏。這樣的形容一點也不誇張。輸棋是很殘忍的經驗。 如果對增長智力論學習法認識地不夠透澈,很可能建立錯誤觀念。我看過不少不同領域的人士套用「過程至上」哲學的各種版本,轉化成從不讓自己冒險或假裝自己 不在乎結果的藉口。他們宣稱不會自我膨脹,只在乎學習。說穿了,那只是避免面對自己、挑戰自己的藉口。「過程」與「目標」的相互關係,是非常微妙的問題, 所以我先謹慎地定義我認為該如何探討這個問題。 讀了有關「固定智力論」與「增長智力論」的比較研究後,有些讀者或許會說「小孩子不應該比輸贏」,但我並不同意這種看法。沒經過競爭洗禮的孩子,未來若是 有心在哪個領域施展抱負,卻碰上不可避免的障礙,這個孩子很可能會欠缺因應障礙的韌度。對結果太執著固然有反效果,不過,只要諄諄善誘、循序漸進,「設定 短期目標」不失為有用的發展工具。過度保護、不講求結果可能會讓學習停滯不前。成功之路不好走,否則人人都可以成為自己領域的翹楚——我們必須要在心理上 有所準備,去面對無法避免的挑戰。說得更白話些,要學會游泳,就要先下水才行。 讓我們設身處地,從頗具天分的小棋士丹尼的母親角度去思考。七歲大的丹尼熱愛西洋棋,怎麼下都不厭倦。他每天在網路上練半小時的棋、每週接受專家指導一 次。丹尼最近開始參加西洋棋分齡賽,而他的母親深受賽事緊張刺激的氣氛所影響,情緒隨著丹尼的勝負而起伏。這位女士相當明智,她不希望讓兒子承受太大壓 力。她了解增長智力理論,因此當丹尼輸棋時,她很想告訴丹尼「輸棋沒有關係」。但是對於丹尼來說,輸棋讓他很難過。要是丹尼的母親告訴丹尼失敗沒有關係, 那簡直就是否定丹尼的能耐。這位母親該怎麼辦才好? 這種例子在每個領域都會發生,不過,有時我們充當安慰自己的「父母」角色。我們如何使長期過程、短期目標,和不可避免的挫敗三者之間取得平衡?讓我們繼續 看下去。丹尼是個聰明的孩子,他打定主意要潛心磨練棋技。他喜歡與其他兒童棋手對奕,也極力要求自己比前一天更深入且更準確地思考。有機會遇上出色的對 手,讓我們明白自身的缺點,並促使我們發揮極限,是相當可貴的機會。丹尼參加比賽是好事,但他必須要用健康的心態去面對比賽。 首先,如同前一章提到的,丹尼的母親可以幫助兒子養成「過程優先」的學習方法;每天針對「過程」而不是「結果」,對丹尼的努力有所回應。她可以稱讚丹尼很 用心努力,學到寶貴的一課。若丹尼在棋賽中獲勝,母親讚美的焦點應該是他一路下來的努力和付出,而不是得獎有多麼光榮。另一方面,不妨讓孩子(或成人)享 受一下勝利的滋味。當孩子為勝利而雀躍歡呼時,家長不需要無情地抹煞興奮的時刻,還掃興地對孩子強調長期學習過程的重要。當我們經過一番努力後獲得成功, 當然可以品嘗成功的甜美滋味。在我看來,很重要的一點是要認清,成功的滋味之美好,正在於其稍縱即逝;就在我們享受的同時,那滋味正逐漸飄散遠去。我們不 妨在享受勝利時深吸一口氣,隨後緩緩吐出,細想從中所學到的經驗,接著往下一個考驗和冒險邁進。 當丹尼落敗時,母親的反應更為重要。眼看兒子啜泣著走出比賽會場,母親深知兒子全心投入這場比賽,卻不幸敗北,這時應該如何處理?首先,母親不該說輸贏不 重要,因為丹尼並不是天真無知的小小孩,哄他說勝負無關緊要,等於讓他一個人飽嘗失敗的痛苦。如果輸贏不重要,那他何必學棋、何必努力求勝、還把許多個週 末花在參加比賽上?輸贏當然有關係,而且丹尼也很清楚這個事實。對母親來說,同理心是個很好的出發點。 我認為丹尼的母親應該上前擁抱兒子,如果丹尼還在哭,就讓他趴在自己肩上盡情地哭。母親不妨告訴丹尼,難過沒有關係,她了解他的心情,而且她很愛他。失落 沮喪是走向傑出優秀所必經的經驗之一。再過一會兒,母親可以輕聲問丹尼,比賽時有哪裡不對勁嗎?若親子之間的對話有足夠的默契,丹尼會知道母親問的是賽局 中的心理變化,而不是棋步(幾乎所有錯誤都有技術與心理因素——技術部分應該留待丹尼和指導老師討論)。是因為不專心嗎?是因為一不小心犯錯後就接二連三 地走錯棋嗎?是因為太過自信還是定力不夠?是不是被對手不斷用言語干擾而分心?還是體力不繼?經過這樣的反省,丹尼便能明白自己在心理層面犯了什麼失誤, 而日後的短期目標,便是針對這個問題作改進——這類的反省思考可以是非常健康的調適機制。與母親交談過後,丹尼便能學到,每一場敗仗都是成長的機會。往後 他在心理方面將會益發敏銳,也更能察覺自己的不良習慣。 那些真心為孩子設身處地著想、鼓勵孩子透過努力而獲得成長的家長或教練,能夠讓懷抱雄心壯志的孩子不畏艱險地面對挑戰。而身為成人的我們,需要對自己負 責,並且培養健康、開放的心態。我們必須全心投入和付出,不論勝負都能從中獲取心得。如果我們不是拼了命使盡全力,就無法從挑戰中學到東西。有阻力才有成 長;在鞭策自己、探索自我極限的過程中,我們得到可貴的學習經驗。 (本文轉載自喬希.維茲勤新書《學習的王道》,中文譯本由大塊文化出版) 【前言】
作者是西洋棋王& 太極拳王(8次全美西洋棋冠軍 + 世界西洋棋亞軍 + 21次全美太極冠軍及世界冠軍)。本身就是「學習高手」,極具說服力。 兩種學習心態-固定智力 vs. 動態智力 接下來,兩個問題值得探討:首先,有些人能通過層層關卡,擠進頂尖窄門,他們與眾不同之處在哪裡?其次,若只有極少數人會成功,那努力還有什麼意義?如果 理想抱負換來的終究是失望,那何必追求卓越?在我看來,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都可以在一個精心設計的學習法中得到解答;這個學習法能激發我們的彈性,且使我 們在各種嘗試與努力中找到其中的關聯性,並且能享受每天努力的過程。不論老少,大多數積極的人在學習方法上犯了重大的錯誤,他們因為失敗而半途放棄;而一 步步朝成功邁進的人則不為挫折所影響,踏著穩健的腳步往前進。 發展心理學家曾針對學生的學習方式對其學習能力的影響,以及後來是否能熟練運用教材,進行廣泛的研究調查。在該領域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學者杜維克博士,將 智力區分為實體型(又稱固定智力)與增長型(又稱動態智力)二種。抱持「固定智力論」的孩子——他們往往受到父母與師長的影響而抱持這種想法——常會說 「我對這個活動很在行」之類的話,並且將成功或失敗歸咎於天生而且不可改變的能力或程度。他們認為他們在某個領域所展現的能力或技巧程度是固定的實體,無 法成長進步。另一方面,抱持增長智力論觀念的孩子的學習方法和態度卻不一樣——我們不妨稱他們為學習論者——他們往往會用「我做得到是因為我下了功夫」, 或是「我應該要更努力」來說明自己的成功或失敗。抱持增長智力論的孩子多認為只要下苦功,再困難的問題也能迎刃而解。按部就班,循序漸進,點滴累積,生手 有朝一日也能成為好手。 杜維克博士的研究顯示,面對困難事物的挑戰,增長智力論的孩子更能奮起努力而達到挑戰所要求的程度,反觀持固定智力論的孩子則較脆弱,甚或輕言放棄。將 「成功」與「努力」相連結的孩子,面對挑戰時往往會有「精熟導向反應」(mastery-oriented response),而那些把自己單純畫分為「聰明」或「笨」、或者對一件事「有天分」、「沒天分」的孩子,則有「習得無助感導向反應」(learned helplessness orientation response)。 在一項充分支持上述理論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先和一群孩子作訪談,再將孩子分派到固定論組或增長論組。研究人員讓所有孩子都做一系列簡單的數學題,每個孩子 都答對了。接著,研究人員給所有孩子做難度超乎他們程度的題目。研究人員清楚觀察到,增長論的孩子對眼前的挑戰摩拳擦掌,躍躍欲試,而固定論的孩子卻都是 愁眉苦臉。有的孩子的反應是:「天哇,這下我可要拼命試試看。」有的孩子則捶胸頓足道:「我不夠聰明,一定解不出來。」結果沒有人正確解出答案,但面對挑 戰的經驗對每個人的效應卻有很大的不同。最有趣的是實驗的第三部分:研究人員再次讓所有參與實驗的孩子做簡單的數學題。幾乎所有抱持學習論觀念的小朋友都 輕而易舉地做完這些簡單的題目,但是持固定論觀念的小朋友因為解不了前一關的難題而灰心喪氣,以至於很多人連簡單的題目都應付不來。他們的自信已經被擊潰 了。 最令人吃驚的是,個人的表現與智力一點關係都沒有。抱持固定論的聰明孩子碰上挑戰往往不堪一擊,表現不如沒那麼聰穎的學習論孩子。事實證明,有些最聰明伶 俐的孩子,往往最容易變得脆弱無助,因為他們認為必須要表現優秀以維持完美形象;事實上,這完美假象很容易,也一定會破滅。在我親身觀察過無數天分優異的 少年西洋棋手後,可以證實上述論點的正確——有些最有天分的棋手,面對壓力的反應最差,也最不容易從挫敗中爬起來。 這些關於「聰明才智」的說法,是如何灌輸到我們心中的?一般來說,光只是親子教育或教師指導方式的微妙差異,就足以產生重大影響。以固定論型的孩子來說, 當他們成功時,家長或老師會說他們做得很好;而當他們失敗時,家長或老師則會說,他們對那件事完全不行。如果強尼數學考了滿分,爸爸讚美說:「果然是我兒 子!天生就是這麼聰明!」過了一個星期,強尼英文小考不及格,爸爸的反應是:「你是怎麼回事?不識字嗎?」或者「你媽從以前就不愛看書——看來你也不是讀 書的料。」聽爸爸這麼說,強尼便認定自己數學好,英文很爛,而且他把「成功」與「失敗」和「天生的能力」畫上等號。反觀學習論型的孩子,從家長或師長所獲 得的回應是較為「過程導向」的。例如,茱莉有篇英文作文寫得很好,老師誇讚她說:「這篇作文寫得真不錯!繼續努力!有問題儘管來問我。」聽了老師這麼說, 茱莉學到,原來努力與成功密切相關,她並且相信,只要認真努力,她可以在各個領域都有好的表現。此外,她也認為自己就像是走在學習的旅途上,老師是幫助她 成長的友善助力。強尼則認為自己數學好但英文不行,而且將學習重心放在立即可見的成果,而不是長期努力的過程——但要是下一次數學考題很難,他考不好怎麼 辦?他會不會因為這個人生終究會遇到的挑戰而學到教訓?很遺憾的是,他大概不會。 顯然,家長和老師對於子女與學生形成的「聰明才智觀」要負很大的責任——而我們若是有心要為孩子建立某種價值觀,永遠不嫌太遲。重要的是,父母與師長要體 認到,學習的方法永遠都有機會修正、調整。現有研究已經證明,只要幾分鐘的時間,孩子就能接受觀念的灌輸,對某個特定情境抱持健康的學習心態。在一項研究 中,研究人員給予孩童不同的指示。他們告訴一部分孩童,如果能正確解答某些問題,對他們日後的學業課題有幫助;研究人員又告訴另一群孩童,要看他們答對幾 題來評斷他們的表現。換言之,參與研究的孩童中,有一部分獲得「熟練導向」的指示,另一半的孩童則獲得「產生無助感」的指示。想當然爾,被畫分在「熟練導 向組」的孩童,在研究測驗中的表現較好。 上述這些不同的學習心態,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有什麼影響?根本上有很大影響。追求卓越的關鍵在於根本且長期的學習過程,而不是待在平庸、安逸的表殼下。通 常,我們要先捨棄過去的舒適或安全,才能有所成長。寄居蟹就是最好的例子(雖然牠並沒有人類所背負的心理包袱)。寄居蟹的身體長大後,就必須尋覓更大的殼 來容身,於是動作緩慢的生物慢慢爬行尋找合適的新家,如果無法很快找到合適的新殼,脆弱的身體立刻面臨殘酷的現實世界。向來習於受到硬殼保護的柔軟生物必 須脫離盔甲,面對全世界,將自身的柔軟脆弱暴露於掠奪者眼前。寄居蟹脫離舊殼,尋覓新殼的過程,就是學習和成長的起點。堅持天賦論的人,就像患了厭食症的 寄居蟹,寧願挨餓瘦身也不肯換新殼。 在我的觀察和經驗中,成功的人有遠大的目標,全心全意去面對每一場挑戰,最終體會到,在努力過程中得到的心得,遠比獎盃與榮耀更有意義。到頭來你會發現, 痛苦的失敗比勝利更有價值——具有健康的心態,能夠從每一次「正面」或「負面」的經驗中汲取成長智慧的人,正是那些能夠堅持下去,獲得成功的人。他們在奮 鬥過程中仍能保持愉悅的情緒。當然,真正的挑戰在於,當你身處一場激烈戰役,即使炮火隆隆、傷痕累累,仍能堅守這個觀點。 (本文轉載自喬希.維茲勤新書《學習的王道》,中文譯本由大塊文化出版) |
作者說有一天他看到一個非常恐怖的景象,有天他經過市區,有一位女孩在他隔壁要過馬路,那個女孩耳朵帶著耳機,隱約在身邊,他聽到她耳機裡的鼓拍,她沈浸 在自己的音樂世界裡,向右望去,沒車,跨腳就往對面走,沒想到她根本看錯來車方向,有一個腳踏車瞬間轉了彎,朝她撞了過來,雖然兩人都轉了彎,但是還是勉 強擦到衣袖,這時候,這女孩應該慶幸自己沒受傷,沒想到她竟然氣急攻心,往後轉過來大罵腳踏車騎士,接著,一台計程車以更快的速度轉了彎過來,當場就把她 撞飛出去到電線桿,瞬間鮮血滿地.....
還有一次,在完全沉浸於分析棋位長達八小時之後,我竟然想到太極拳技上的突破,並且在當晚的課堂中演練成功。
偉大的文學激發棋藝的成長,在紐約市的路邊球場投籃讓我找到可以運用在太極拳上的流暢感,潛入海面下七十呎閉氣,幫助我泰然面對西洋棋或武術世界冠軍錦標賽的時間壓力。
讓自己能在極度生理疲勞後快速減緩自己心跳的訓練,讓我在一場又一場耗費心神的西洋棋巡迴賽賽局間迅速恢復疲勞。在陷入多年的徬徨迷霧後,我終於又能自在地飛翔,貪婪地吸收資訊,無可救藥地愛上學習。
http://maybird.pixnet.net/blog/post/25807768
學習從熱情出發
到公園玩耍的六歲男孩初識西洋棋,九歲起八度榮獲全美冠軍。二十二歲學習太極拳,榮獲多次世界冠軍。
在「西洋棋」和「太極拳」這兩項看似南轅北轍的技藝中,作者經由深入思考和實際演練,歸納出相互連結貫通的學習原理,寫成這本適用於所有領域的深度學習祕笈。
先學會輸,才有機會贏
失敗的經驗比勝利更有價值。學習過程總有挫折,每個人都應該找到讓自己療傷充電、重新出發的方式。作者曾在太極拳大賽前夕右手骨折,被迫加強左手訓練,意外使左手越練越強,正式上場時左右開攻,順利奪冠。
即使沒有受傷,我們也能讓自己獲得受傷或挫折帶來的啟發。籃球選手不妨改用左手運球,足球球員嘗試用左腳踢球。
每次從創傷中痊癒或從一場敗戰中走出來時,都要讓自己比之前更好。
讓我們攀上高峰的不是奇招,而是熟能生巧的基本功
在學習過程中,深度甚於廣度,質勝於量。作者提出「畫更小的圓」概念:把整套招式拆解成幾個小動作,循序反覆精練,直到掌握其精髓,再將所有步驟順暢融合,方能磨練基本功。所有的絕妙創意或「神來之筆」,莫不是以扎實的技術為根基。
專注當下,使生活更豐富精采
大多數人都曾在危急關頭,體會到「極度專注」的經驗。參照作者設計的簡易「觸發專注」儀式,便能很快進入有如「千鈞一髮」的絕佳意識狀態。學會「專注」,不僅有助於學習和表現,也能提升感受力,發掘日常生活蘊藏的色彩和樂趣。
學習是一場心智馬拉松
在競爭激烈的高階領域,決勝關鍵不僅在於知識多寡,還包括心理層面的鍛鍊:承受壓力、把阻力化為優勢,以及體能和情緒迅速復原的能力。真正的學習贏家,能夠在追求卓越的過程中持續吸收心得,最終以健康心態和純熟技巧,表現出最好的自己。
【本書特色】
1.作者是西洋棋王& 太極拳王(8次全美西洋棋冠軍 + 世界西洋棋亞軍 + 21次全美太極冠軍及世界冠軍)。本身就是「學習高手」,極具說服力。
2.書中所談的「學習原理」,包含技巧的鍛鍊和心理的磨練,是全方位的深度學習法;值得學生及家長教師參考。